7月3日的【關鍵時刻】(註1)介紹明朝的鳳冠,
上頭的裝飾藍,不是顏料調配出來的,而是翠鳥的羽毛,取得手段相當殘忍。
來賓劉燦榮先生說:
(1)翠鳥有90多種,羽毛能用在飾品的,僅兩種品種。(查不到資料證實)
(2)適合的羽毛是雪青(色)、翠藍(色),翠鳥小,整身只28隻可用,
故製作一頂鳳冠,有時要犧牲成千上萬隻翠鳥。
(3)要活體拔毛,才能保持顏色不褪(為何不拿剪刀剪?)。
(4)製作的工藝稱「點翠」(註2)...十分的繁瑣。
下圖是明朝萬曆皇帝定陵出土的鳳冠(註3),
由左到右分別是:六龍三鳳冠、三龍二鳳冠、九龍九鳳冠。
歷經四百年,顏色層次分明,鮮豔亮麗。
而下圖(註4)是翠鳥與首飾細部的圖片。
不經想問, 這場悲劇是從何時而起?
鳳冠的歷史
回溯歷史,鳳冠始於漢朝。
這是依據清代徐珂《清稗類鈔·服飾類》(註5)所說,
它對「鳳冠」描述,翻成白話:
「鳳冠是古時婦人至尊貴之首飾。
明朝時,皇妃則是花釵鳳冠,而庶民婦女的出嫁衣冠,也可用鳳冠。
但是,此鳳冠,非彼鳳冠
(註6,依明朝律令,庶民婦女冠上不可有鳳凰,綴飾品也和皇家不同),
不過是假借"鳳冠"之名來稱呼,相傳是明朝初年馬皇后特別的恩賜。
非但如此,普通百姓結婚的當日,新郎新娘可以臨時照九品官服裝規格穿著(註7)。
到了當朝(清朝),漢族依然沿用這規矩,
不管出身的地位貴賤,女子嫁時,必用鳳冠霞帔,
然而,跟明朝的用意不同,這麼做是為了表示她是妻,不是妾。」
既然提到婚禮上的鳳冠,順道講一下新娘蓋頭(註8)。
徐珂說鳳冠最早於漢朝,應該是依據《後漢書.輿服下》(註9),
雖然文中沒有「鳳冠」這詞,卻有「鳳皇爵」和「一爵九華」。
上頭的裝飾藍,不是顏料調配出來的,而是翠鳥的羽毛,取得手段相當殘忍。
來賓劉燦榮先生說:
(1)翠鳥有90多種,羽毛能用在飾品的,僅兩種品種。(查不到資料證實)
(2)適合的羽毛是雪青(色)、翠藍(色),翠鳥小,整身只28隻可用,
故製作一頂鳳冠,有時要犧牲成千上萬隻翠鳥。
(3)要活體拔毛,才能保持顏色不褪(為何不拿剪刀剪?)。
(4)製作的工藝稱「點翠」(註2)...十分的繁瑣。
下圖是明朝萬曆皇帝定陵出土的鳳冠(註3),
由左到右分別是:六龍三鳳冠、三龍二鳳冠、九龍九鳳冠。
歷經四百年,顏色層次分明,鮮豔亮麗。
而下圖(註4)是翠鳥與首飾細部的圖片。
不經想問, 這場悲劇是從何時而起?
鳳冠的歷史
回溯歷史,鳳冠始於漢朝。
這是依據清代徐珂《清稗類鈔·服飾類》(註5)所說,
它對「鳳冠」描述,翻成白話:
「鳳冠是古時婦人至尊貴之首飾。
漢朝只有太皇太后、皇太后入太廟時,方會戴這有鳳凰的頭飾。
漢後朝代,沿襲又加以改革,有九龍四鳳、九翬四鳳的后妃的鳳冠。明朝時,皇妃則是花釵鳳冠,而庶民婦女的出嫁衣冠,也可用鳳冠。
但是,此鳳冠,非彼鳳冠
(註6,依明朝律令,庶民婦女冠上不可有鳳凰,綴飾品也和皇家不同),
不過是假借"鳳冠"之名來稱呼,相傳是明朝初年馬皇后特別的恩賜。
非但如此,普通百姓結婚的當日,新郎新娘可以臨時照九品官服裝規格穿著(註7)。
到了當朝(清朝),漢族依然沿用這規矩,
不管出身的地位貴賤,女子嫁時,必用鳳冠霞帔,
然而,跟明朝的用意不同,這麼做是為了表示她是妻,不是妾。」
既然提到婚禮上的鳳冠,順道講一下新娘蓋頭(註8)。
它源自唐朝的冪䍦與帷帽,純粹避風遮塵用的,倒沒什麼禁忌之意。
徐珂說鳳冠最早於漢朝,應該是依據《後漢書.輿服下》(註9),
雖然文中沒有「鳳冠」這詞,卻有「鳳皇爵」和「一爵九華」。
爵,通「雀」,由此推想出關連。
我找到的資料裡,當前考古,最古老的鳳冠是隋朝陪葬品,
擁有者是蕭皇后(註10),於2013年出土,如下圖。
其次是唐朝公主李倕的,據說挖掘迄今,這是唐朝僅有的一件,如下圖(註11)。
宋朝的話,皇帝都採取薄葬,則要以圖畫為證(註12),如下圖。
我找到的資料裡,當前考古,最古老的鳳冠是隋朝陪葬品,
擁有者是蕭皇后(註10),於2013年出土,如下圖。
其次是唐朝公主李倕的,據說挖掘迄今,這是唐朝僅有的一件,如下圖(註11)。
宋朝的話,皇帝都採取薄葬,則要以圖畫為證(註12),如下圖。
左邊是昭憲杜太后,宋太祖、太宗的生母;右邊是宋真宗 章肅明獻劉皇后。
至於明朝,最開頭的照片就是。比對一下,便會發覺一個明顯差異!
自宋朝以後的鳳冠上才有鳳飾及鳥羽之藍!
鳳冠的組成元素
<蕭后的鳳冠上為何沒有鳳>(註10)這篇文章敘述歷朝鳳冠的組成元素:
「漢代皇后首飾採用假結(髻)、步搖、簪珥模式,
魏晉南北朝陸續增加鈿、博鬢,並將步搖改稱花樹。
隋唐在漢晉南北朝以來各朝制度的基礎上,
確立了花樹、鈿、釵、博鬢的組合模式,並且以花樹、鈿的數目區分等級。
宋明添飾龍鳳仙人,發展成極大型隆重的禮冠,
但依然保存了花樹、鈿、博鬢的基本元素。一頂禮冠,歷代疊加,延續上千年。」
將其歸納如下表:
我覺得鳳冠的樣式、元素,讀這篇文章就足夠了,它已鉅細靡遺交代清楚。
只不過,我不曉得如何解釋「鳳凰爵」和「一爵九華」消失的事。
這幾個元素中,需要說明的是步搖(後來成花樹狀)和簪的差別。
走路時,步搖的垂珠會搖動,但簪不會。下圖(註13)左邊是步搖,右邊是簪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註1:最美艷卻血腥的藍色!上萬隻翠鳥「活體拔毛」才能製成一件首飾! 關鍵時刻 20180702-2
註2:百度百科:點翠
註3:百度百科:鳳冠 (圖片來源)
註4:點翠:用活鳥羽毛製作的完美工藝,湛藍的色澤百年不變 (圖片來源)
註5:清稗類鈔/104
鳳冠為古時婦人至尊貴之首飾,
至於明朝,最開頭的照片就是。比對一下,便會發覺一個明顯差異!
自宋朝以後的鳳冠上才有鳳飾及鳥羽之藍!
鳳冠的組成元素
<蕭后的鳳冠上為何沒有鳳>(註10)這篇文章敘述歷朝鳳冠的組成元素:
「漢代皇后首飾採用假結(髻)、步搖、簪珥模式,
魏晉南北朝陸續增加鈿、博鬢,並將步搖改稱花樹。
隋唐在漢晉南北朝以來各朝制度的基礎上,
確立了花樹、鈿、釵、博鬢的組合模式,並且以花樹、鈿的數目區分等級。
宋明添飾龍鳳仙人,發展成極大型隆重的禮冠,
但依然保存了花樹、鈿、博鬢的基本元素。一頂禮冠,歷代疊加,延續上千年。」
將其歸納如下表:
朝代
|
構成元素
|
漢
|
假結(髻)、步搖、簪珥
|
魏晉南北朝
|
花樹、簪珥、鈿、博鬢
|
隋唐
|
花樹、釵、鈿、博鬢(花樹、鈿的數目區分等級)
|
宋明
|
花樹、釵、鈿、博鬢、龍、鳳、仙人
|
我覺得鳳冠的樣式、元素,讀這篇文章就足夠了,它已鉅細靡遺交代清楚。
只不過,我不曉得如何解釋「鳳凰爵」和「一爵九華」消失的事。
這幾個元素中,需要說明的是步搖(後來成花樹狀)和簪的差別。
走路時,步搖的垂珠會搖動,但簪不會。下圖(註13)左邊是步搖,右邊是簪。
2015年時,天津青年京劇團著名演員劉桂娟,
在微博上PO出多年前以12萬銀兩購買的行頭「點翠頭面」,
還說這是使用了80隻翠鳥的羽毛製成,結果遭到動保人士批評「殘忍、炫富」(註14)。
由於有些翠鳥已列入保護,及顧慮大眾觀感,
會多多建議以染色的鵝毛,或其他素材代替翠鳥羽呀!
在微博上PO出多年前以12萬銀兩購買的行頭「點翠頭面」,
還說這是使用了80隻翠鳥的羽毛製成,結果遭到動保人士批評「殘忍、炫富」(註14)。
由於有些翠鳥已列入保護,及顧慮大眾觀感,
會多多建議以染色的鵝毛,或其他素材代替翠鳥羽呀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註1:最美艷卻血腥的藍色!上萬隻翠鳥「活體拔毛」才能製成一件首飾! 關鍵時刻 20180702-2
註2:百度百科:點翠
註3:百度百科:鳳冠 (圖片來源)
註4:點翠:用活鳥羽毛製作的完美工藝,湛藍的色澤百年不變 (圖片來源)
註5:清稗類鈔/104
鳳冠為古時婦人至尊貴之首飾,
漢代惟太皇太后、皇太后入廟之首服,飾以鳳凰。
其後代有沿革,或九龍四鳳,或九翬四鳳,皆后妃之服。
明時,皇妃常服,花釵鳳冠。
其平民嫁女,亦有假用鳳冠者,相傳謂出於明初馬后之特典。
然《續通典》所載,則曰庶人婚嫁,但得假用九品服。
婦服花釵大袖,所謂鳳冠霞帔,於典制實無明文也。
至國朝,漢族尚沿用之,無論品官士庶,其子弟結婚時,
新婦必用鳳冠霞帔,以表示其為妻而非妾也。
註6:
1. 「鳳冠霞帔」的前世今生,本是貴族婦女禮服
....明朝庶人女子在結婚時也可穿著鳳冠霞帔。
註6:
1. 「鳳冠霞帔」的前世今生,本是貴族婦女禮服
鳳冠:古代貴族婦女所戴的禮冠。鳳冠,因以鳳凰點綴得名。
鳳凰是萬鳥之王,
所以只有皇后或公主才配得上它,通常只在隆重慶典,如婚禮上才戴;
古代普通平民一概不能佩戴。明清時一般女子盛飾所用彩冠也叫鳳冠,多用於婚禮時。
霞帔:亦稱“ 霞披 ”、“ 披帛 ”,古代婦女的一種披肩服飾。
以其形美艷麗如彩霞,故名“霞披”。
披帛以一幅絲帛繞過肩背,交於胸前。
宋以後定為命服,將它列入禮服行列之中,隨品級高低而不同,非恩賜不得服。
《事林廣記 ·服飾類》載:“晉永嘉中,制絳暈帔子,令王妃以下通服之。
”明代始為命婦品級的服飾,發展成了霞帔,大領對襟是它的一大特點,
所以又稱為對襟長袍,它的形狀宛如一條長長的彩色掛帶,
每條霞帔寬三寸二分,長五尺七寸,
服用時繞過脖頸,披掛在胸前,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墜子。
唐代白居易在《霓裳羽衣舞歌》中詠道:“虹裳霞帔步搖冠,鈿瓔累累佩珊珊。”
古代貴族婦女往往以鳳凰為冠飾。明制,皇后禮服的冠飾有九龍四鳳。
明神宗定陵出土了四頂鳳冠,龍鳳數目各不相同。
其中一頂為六龍三鳳,龍在頂兩端,口銜長串珠滴,似有戲鳳之意。
正面有三隻展翅鳳凰。冠后下方有左右各三扇博鬢,展開後如同五彩繽紛的鳳尾。
皇妃、公主、太子妃的鳳冠九翬四風。翬是有五彩的雉。
一品至七品命婦的鳳冠沒有鳳,繡有不同數量的雉。
§庶人鳳冠只是和皇族的鳳冠同名,但構成物不同,比如不可以有鳳凰§
註10:
3. 中文百科在線:鳳冠霞帔
鳳冠是一種以金屬絲網爲胎,上綴點翠鳳凰,
並掛有珠寶流蘇的禮冠早在秦漢時期,就已成爲太后、皇太后、皇后的規定服飾。
明代鳳冠有兩種形式,一種是後妃所戴,冠上除綴有鳳凰外,還有龍等裝飾。
另一種是普通命婦所戴的彩冠,
上面不綴龍鳳,僅綴珠翟、花釵,但習慣上也稱爲鳳冠。
上面不綴龍鳳,僅綴珠翟、花釵,但習慣上也稱爲鳳冠。
註7:
1. 明史/卷67《服輿志》:
庶人冠服:明初,庶人婚,許假九品服。
《明史·服輿志》有記載:庶人的冠服:明初,庶人結婚,允許臨時穿用九品服。...
老百姓女性的冠服:
洪武三年(1370年)定制,士庶妻,首飾用銀鍍金,
耳環用金珠,釧鐲用銀,服淺色團衫,用紵絲、綾羅、 紬絹。
五年,令民間婦人禮服惟紫絁,不用金繡,袍衫止紫、綠、桃紅及諸淺淡顏色,
不許用大紅、鴉青、黃色,帶用藍絹布。
都只是規定了衣料與顏色,沒有規定已婚庶民婦女的著裝款式,
但是規定了未婚少女,即“ 女子在室者,作三小髻,金釵,珠頭閟窄袖褙子” 。
婢女、使女,則高頂髻,絹布狹領長襖,長裙。
註9: 後漢書 -> 志 -> 輿服下
太皇太后、皇太后入廟服,紺上皁下,蠶,青上縹下,皆深衣制,隱領袖緣以絛。
翦氂蔮,簪珥。珥,耳璫垂珠也。簪以玳瑁為擿,長一尺,端為華勝,
上為鳳皇爵,以翡翠為毛羽,下有白珠,垂黃金鑷。
左右一橫簪之,以安蔮結。諸簪珥皆同制,其擿有等級焉。
皇后謁廟服,紺上皁下,蠶,青上縹下,皆深衣制,隱領袖緣以絛。假結,步搖,簪珥。
步搖以黃金為山題,貫白珠為桂枝相繆,一爵九華,
熊、虎、赤羆、天鹿、辟邪、南山豐大特六獸,詩所謂「副笄六珈」者。
諸爵獸皆以翡翠為毛羽。金題,白珠璫繞,以翡翠為華云。
註10:
2. 蕭后的鳳冠上為何沒有鳳? (圖片來源)
2013年,隋煬帝楊廣和蕭后墓在揚州被發現,成為當年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。
蕭后墓中最吸引人的,便是一具腐蝕嚴重但保存完整的冠飾,
被搬回實驗室由陝西文物保護研究院開始進行清理修復。
經過兩年的工作,今年9月正式召開新聞發布會,
公開修復成果,並在揚州展示蕭后的“鳳冠”。
在很長一段時間裡,中國古代后妃居最高地位的禮服首飾中罕有鳳鳥存在,
早期鳳尚未完全成為高貴女性身份的標誌性象徵,
而對自然環境元素的直接模擬,便成為了禮服冠飾的主要手法,
頭上往往是一派花草樹木、鳥語花香、飛禽走獸的場景,
其中最真正的核心組件就是由步搖發展而來的“花樹”。
漢代皇后首飾採用假結(髻)、步搖、簪珥模式,
魏晉南北朝陸續增加鈿、博鬢,並將步搖改稱花樹。
隋唐在漢晉南北朝以來各朝制度的基礎上,
確立了花樹、鈿、釵、博鬢的組合模式,並且以花樹、鈿的數目區分等級。
宋明添飾龍鳳仙人,發展成極大型隆重的禮冠,
但依然保存了花樹、鈿、博鬢的基本元素。一頂禮冠,歷代疊加,延續上千年。
...
開元二十六年(738年)的《唐六典》也有詳細條文。
以上三種屬性的令、禮、行政法典中關於禮服首飾的記載基本相同,
其中皇后禮服首飾:
“ 首飾花十二樹(小花如大花之數,併兩博鬢)”“鈿釵禮衣,十二鈿。”
內外命婦服“第一品,花釵九樹(寶鈿準花數),施兩博鬢,寶鈿飾。 ”
…歸納制度原文可以了解,
唐代后妃命婦禮服首飾可分為完整版和簡省版兩類,
分別用於頭等禮服和次等禮服,基本構件包括博鬢和數目不等的花樹、鈿、釵。
註11:百度:李倕[唐朝公主] 圖片來源
註12:台北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宋代皇后坐像,裝扮有點特殊! 圖片來源
註13:
1. 百度:步搖 圖片來源
《釋名.釋首飾》:「步搖,上有垂珠,步則動搖也。」
2. 百度:髮簪 圖片來源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