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5月10日 星期五

中史_(西漢)《史記》:淮陰侯韓信之死

西漢的淮陰侯是死在呂后的手上的,《史記》(註1)紀載其死法:
「呂后(呂雉)命令武士將韓信綁住,在長樂宮的鐘室斬死。」
而民間傳說談韓信之死(註2),則有別於《史記》所載。


傳說一,韓信幫劉邦打天下,劉邦承諾給他「三齊王、三不死(五不死)」。
「三齊王」是什麼呢?
這傳說並沒有清楚交代,這詞京劇台詞出現過,
但《史記》<淮陰侯列傳>(註3)寫的是齊王,非三齊王。
關於劉邦封韓信齊王的經過是這樣的:
 韓信平定齊地後,向劉邦請示要當"假齊王",致使劉邦勃然大怒,說:
 「我都被打趴了,日夜期待他來救我,他反倒好,竟然當起假齊王。」
 張良、陳平趕緊偷偷踢劉邦的腳,暗示慎言,並耳語分析利害,
 劉邦連忙改變態度,說:「當啥"假齊王",要當就當"真齊王"!」

有人說(註4):三齊可能指項羽分封諸王的三位田氏-
齊王田都、膠東王田市、濟北王田安,他們的領地。
「三齊王」自然是統領此三地的國君。
另有人講:「三齊王」是與天王齊,與地王齊,與君王齊。所以,沒固定說詞。

那「三不死(或五不死)」又是什麼呢?這同樣在正史未載,說法也不統一。
大致是:
(1)見天不死:不在看得到天空的地方殺你。
(2)見地不死:不在踩得到地的地方殺你。
(3)見兵器不死:不用兵器殺你。
所以,為了不失信,呂后將韓信吊死在鐘內。
這裡稍微解釋,鐘罩了天,就不見天,高吊,就不著地,
衣帶或繩索非兵器,韓信就不是死於兵器。我在高中時所聽到的是這套。
除此外,還有「五不死」之說:
見天不死,見地不死,見君(劉邦在場)不死,沒有捆他的繩,沒有殺他的刀。
所以,按這條件,
故事變成韓信在窗戶被罩住、地板鋪毯子的房間內,活活被一群人拿非兵器的鐵鎚打死。
不得不說,坊間創作充滿想像力。
但,事實上,韓信死的時候是"淮陰侯",早已違反「三齊王」之諾。
再講要守住「三不死」、「五不死」,不過是惺惺作態吧。


傳說二,劉邦在未得天下前,允諾韓信「頂天立地於漢土,絕不加兵刃於身。」(註2)
所以,韓信被殺時,呂后吊之於長樂宮大鐘之內,
頭為大鐘所罩,不見天日,腳懸空於地面:所以無法頂天立地。
呂后也使用竹刀(削尖的竹子),或說是用桃木劍,
而非以兵刃(刀、劍之類,有刀刃的武器)將其殺死,以不違背當年的「承諾」。
其實,仔細一看,就明白這是傳說一「三不死」的改寫。
而這兩傳說,全與《史記》的"斬死"搭不上關係。


對這兩傳說,我有一些想法:
第一,韓信死於漢高帝十一年(西元前196年),
長樂宮在漢高帝九年(西元前198年)改為太后住所(註5),當時是高帝的母親的住處。
韓信當真命喪於此,可想想一個情境,當漢惠帝即皇帝位,
呂后終會移居至此,住在著韓信喪命附近,
我很好奇,拐殺韓信能心安理得,可以辯駁是"我不殺他,他會殺我"。
但兇案現場(長樂宮)在自家宅第,難道不會毛毛的嗎?

第二,傳說裡,呂后為了信守"三不死"或"頂天立地兵刃不加身",大費周章殺人,
正史所無,應是戲劇情節,這是加深嘲諷劉邦、呂雉的「殺功臣」吧!
越顯小聰明,越諷刺。因為韓信功高震主,無論給過什麼諾言,都得要殺。
明朝朱元璋原本也給功臣免死金牌,最後仍是收回。
對君王而言,生殺大權永遠不可能旁落吧。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2017.09.27更新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註1:《史記》淮陰侯列傳:呂后使武士縛信,斬之長樂鍾室。


註2:百度百科:韓信之死


註3:《史記》<淮陰侯列傳>
漢四年,遂皆降平齊。使人言漢王曰:
「齊偽詐多變,反覆之國也,南邊楚,不為假王以鎮之,其勢不定。願為假王便。」
當是時,楚方急圍漢王於滎陽,韓信使者至,發書,漢王大怒,罵曰:
「吾困於此,旦暮望若來佐我,乃欲自立為王!」
張良、陳平躡漢王足,因附耳語曰:
「漢方不利,寧能禁信之王乎?不如因而立,善遇之,使自為守。不然,變生。」
漢王亦悟,因復罵曰:「大丈夫定諸侯,即為真王耳,何以假為!」
乃遣張良往立信為齊王,徵其兵擊楚。


註4:知乎:為什麼歷史稱韓信為三齊王?
1. 京劇台詞:
韓信(西皮搖板)午門外來了三齊王。
        撩袍端帶朝廊上,
        只見蕭何在朝堂。
     (白)嚇,蕭丞相,
蕭何(白)三齊王。
2. 項羽分封諸王,
項羽以齊國故地立故齊王族人田都為齊王,都城設在臨淄(今山東淄博市東北),
田市為膠東王,都城在即墨(今山東平度東南),
田安為濟北王,都城在博陽(今山東泰安東南),此稱為三齊。[1]


註5:百度百科:長樂宮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