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5月1日 星期三

札記-中地-宣化※

瞧見網路影片有人到宣化旅遊,
便順手翻閱從前收藏的《讀史方輿紀要》,讀讀它如何描述宣化。
下圖為明朝疆域圖中的宣府鎮,引自譚其驤《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七冊(元.明)》,頁45。


下圖是現今google地圖:


自《讀史方輿紀要》的北直隸部分之卷十八(註1),以及上載地圖集之圖片可見,
今日的中國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,在明代稱為宣府鎮,而其周遭並未出現「宣化」二字。

倒是南方交阯(今越南)有宣化府,但此「宣化」非彼「宣化」。
那是永樂五年(1407年)所設的行政單位宣化直隸州,一年後改為宣化府(註2),
直至明宣宗宣德三年(1428年),在當地長年民變不斷、越人建朝立國後,才被廢止(註3)。


*****
明朝時期,宣府鎮是北方邊陲重鎮,具重要的地理優勢和軍事戰略意義。
朝廷在此重兵把守,以加強對蒙古勢力的抵禦。
宣府鎮系屬明代九邊重鎮之一,這九鎮主要負責防禦外族侵擾,包括蒙古、女真等。
九邊重鎮分別為:
  • 遼東鎮 - 治所為遼陽
  • 薊鎮 - 治所為薊州(今天津薊州區)
  • 宣府鎮 - 治所為宣府城(今張家口市區一帶)
  • 大同鎮 - 治所為大同城(今山西大同市)
  • 山西鎮 - 治所為偏頭關(今山西偏關縣)
  • 延綏鎮 - 治所為榆林(今陝西榆林市)
  • 寧夏鎮 - 治所為靈州(今寧夏靈武市)
  • 甘肅鎮 - 治所為莊浪(今甘肅平涼一帶)
  • 固原鎮 - 治所為固原(今寧夏固原市)


今日的“宣化”是張家口市的一個區級行政單位。
張家口在明代地圖上約在張家口堡一帶。
名稱中“張家”一詞,自然是說,此地早年由張姓人家駐守或定居,
而“口”字在古地名中慣指貿易口岸、通道出入口或關隘,由此獲曉其古時的城市功能。
據說當地人將“堡”讀作“浦”,不知這一讀音是否從明代延續至今。

宣化著名的景點有清遠樓,古城北門上的瞭望台。
建築宏偉華麗,頂覆綠色琉璃瓦,日照下熠熠耀亮,頗具特色。
登上清遠樓能俯瞰全城,體驗古代邊防的遼闊視野。
位於城內的鎮朔樓則是古時鐘樓,曾用於報時和警戒,
使人遙想起當年,急擊鐘聲,戎馬倥傯之景象。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今日的宣化,昔日為明代邊陲重地——宣府鎮。
參訪清遠樓、鎮朔樓等古蹟,得以體會古代軍士戍守之氛圍與邊塞文化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註1:維基文庫:讀史方輿紀要/卷十八:北直九:萬全行都司開平、大寧二衛及諸裔附


沿革
○永樂五年(1407年)六月癸未置宣化直隸州,直隸布政司。
並置宣化州稅課局,宣化州之長江河泊所。
○永樂六年冬十月己卯,陞交阯宣化州為宣化府,改宣化州稅課局為宣化府稅課司。


交趾等處承宣布政使司(「交趾」又寫成「交阯」、「交址」),
簡稱交趾布政司,是明朝於永樂五年(1407年)攻滅越南胡朝之後
在越南設置的一個地方行政機構,推行與內地相同的管理方式,
下設十五府、卅六州、兩百餘縣,統制範圍大致為現在越南北緯十七度以北地區。
黎利建立後黎朝後,於明朝宣德三年(1428年)廢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