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7月24日 星期二

札記-戲劇-騎馬還是牽馬?


昨天朋友傳這張圖給我看,我第一反應是問朋友:為什麼市長要作"牽馬"的動作?
朋友說:不知道。過一會兒又說:這是市長參加活動,在唱:我身騎白馬走三關(台語)...


我小時候,楊麗花歌仔戲可謂家喻戶曉,【薛平貴與王寶釧】戲中,
唱的這句:「身騎白馬走三關,改換素衣回中原」,更是眾口傳唱,號為經典,
母語是台語的人,幾乎都哼得上吧~
流行歌歌手徐佳瑩就把它編入自己的歌中(我身騎白馬)。

從戲曲發展史來說,京劇(平劇)是先於歌仔戲的,
推測這齣【薛平貴與王寶釧】,應該是從京劇【紅鬃烈馬】的【武家坡】而來。
兩相比較,我會偏好於看京劇的詮釋。
不過,這像人對蘋果與香蕉的喜好一樣,
有人喜歡蘋果,好它脆口,不愛香蕉;
有人喜歡香蕉,好它軟綿,不愛蘋果,兩者沒絕對的優劣對錯。
但若是強迫和諧,不准人暢述好惡,那跟一言堂的強霸沒兩樣了。

我之所以覺得京劇好,不只是京劇唱功之高超,連一舉手一投足都精雕細琢,
一方面,因為聚集太多人,遠處觀眾看不清楚演員的臉部表情,
另一方面,有的角色是以花臉彰示角色性格與特徵,
故爾,借誇大動作表演正在做什麼(有如默劇)及展現情緒。
還有那"千斤話白四兩唱"有別於說話的念白,協應唱腔,構出整體的戲劇感。
京劇的念、唱、作、打皆比歌仔戲精彩細膩許多。
有聽過人嫌棄它震天價響的音樂,而這是歷史因素。
從前是農業社會,街頭賣藝要大聲地敲鑼打鼓,才能吸引分散在田地工作人們的注意,
久而久之,一為傳統。


再回來說馬,京劇中以馬鞭象徵馬,
"牽馬"會像【秦瓊賣馬】(註1),店主東豎直馬鞭著走,如下圖。



"騎馬"則會像【武家坡】一開場,薛平貴將馬鞭橫擺著上下晃動,如下圖(註2)。


"上馬"是多個不同動作的連續,就要看影片(註3)介紹了。

由於市長將馬鞭豎起,我直覺是在牽馬。
然而,照片是靜態的,仍然得看整套動作如何才可斷定。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註1:京劇《秦瓊賣馬》主演:杜鎮傑 1 / 3


註2:京劇《紅鬃烈馬》之《武家坡》于魁智 李勝素1 / 4


註3:京劇名家教你表演戲曲中的騎馬,只需記住兩點真的很簡單